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地市 > 洛阳 > 正文
环球速递!朱晓辉:承古拓今,传承非遗技艺
2022-10-18 15:59:24 来源:
关注河南热线

传拓,是将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图案复制在纸上的一种技术,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技艺。


(相关资料图)

在洛阳国花园金石文字博物馆内,非遗传拓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朱晓辉正在专注的研究一张拓片。

传拓起于隋,最早的作用是临摹习字。到盛唐后,这种习字方法更是被上层士大夫所普遍采用。运用传拓技法拓制出来的拓片,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实物原貌,并经过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仍能墨如点漆,这也是这项传统技艺能够一直沿用至今的独特价值所在。在两宋阶段,传拓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并延续至今。

由于父亲酷爱收藏,在朱晓辉童年的记忆中,他时常能回忆起儿时父亲收集来的各种拓片、文玩,便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在十几岁的时候朱晓辉便熟练掌握传拓技艺多项技能。

“传拓看似简单,真正能做好需要一定的功夫。”朱晓辉说,传拓是一个技术活,需要细心和耐心,赏器、选纸、上纸、上墨、揭纸、保存,每一个环节都严谨,直接决定拓片的质量与艺术价值。

所拓作品从器物文字和纹饰考虑,表现文字的完整性,合理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更好的体现所拓器物的精神气韵,创作出格调高古的纸本艺术品。

“如上墨环节,墨太多了会浸透宣纸,从而污染了石碑、砚台等。上墨的量不够,又很难将器物上的信息准确拓下来。在揭开宣纸时又要十分小心,因为稍有不慎宣纸破碎便前功尽弃。”朱晓辉说。

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才能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拓片可以很好的记载下文字的形态,让后学者可以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学习模板。”

“大吉利”“越来越好”是近些年来广受欢迎的拓片。拓碑前先用水把宣纸打湿,使拓纸牢牢沾在碑上而不会移位。赶走空气使纸与碑面密合,不能出现褶皱。

用鬃刷敲打,使文字凹入,但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拓纸破裂。敲打时力量需均匀,不轻不重,每个字凹入,字迹清晰显现即可,等字全部均匀凹入即完成。

在上墨之前,宣纸的干湿程度必须适中,纸略呈泛白,方能上墨。过于干燥,碑、纸间容易渗入空气,造成起纸现象,字迹易位;太潮湿,墨渍易渗入碑文之中,拓本字迹模糊不清,失去传真的效果。

拓包沾取墨液,上第一层淡墨。拓包应顺序前进,不能一次追求成功。

拓印时,让拓包沾墨均匀先从边际空白处试打一下,将碑体整体拓上一层淡墨,二至第三遍拓印上墨时再逐渐加深墨色,一般上三次墨直至拓纸上所有拓体文字清楚显现;拓片在潮湿时候急于取下容易使拓片破裂,所以待拓只八九成干时,就可以从拓体揭下拓片。

2012年,朱晓辉和哥哥一同创办洛阳金石文字博物,现有馆藏文物2281件,文物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华文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地域,是研究中国古代翰墨文章、书法艺术的资料宝库。

博物馆内采用实物资料和图文解说等形式,主要展出的有,河洛名碑拓片、馆藏历代石刻、汉晋刻文砖铭、北魏削文瓦铭、文字拾珍、古籍善本、金石学史料、河洛地方史料,是不可多得的民营博物馆。

在博物馆里,你可以清新的触摸上下五千年,感受厚重历史文化,古代的一笔一字间,无不代表着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明。

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先后接待国内外数十家高等院校学者及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传拓技艺,先后接待研学活动100余次,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走进传统文化。

朱晓辉也在网上开直播,他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传拓,对宣传、传承、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朱晓辉一直在努力。(图文|自然)

责任编辑:hN_1825
    独家